中国未识别民族之穿青人是什么民族

天沁

穿青人是中国未识别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多个地区。尽管他们在民族识别上存在争议,但他们在文化、语言和历史上都有独特的特征。以下是对穿青人的详细介绍。

中国未识别民族之穿青人是什么民族

名称与分布

名称:穿青人,又称穿青族、川青人、川青族、青族。

分布: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毕节市、贵阳市、安顺市、六盘水市、黔西南州、黔南州等六个市(州)所属的二十多个县(市、区)。

人口: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自报填写穿青人族称的人数约六十七万人。

民族归属

未识别民族:穿青人是中国未识别民族之一,尽管不在中国56个民族之内,但仍然可以享受少数民族的政策。

身份证标识:自2014年起,“穿青人”首次被写入身份证民族一栏。

起源说法

土著说:认为穿青人和历史上的僚人一样,是发源于贵州的原生民族。这种观点以贵州民族研究专家为代表。

分支说:认为穿青人是汉族的一支,是明朝征讨云南时迁移到贵州的随军汉人,由于地理隔绝等诸多因素形成的一个集团。持这种观点的为以民族识别专家费孝通为代表的部分学者。

混合群体说:认为穿青人是明代汉族移民与当地土人(即汉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少数民族)互相通婚融合后形成的,处于汉族社会与少数民族社会之间。这是21世纪以来中央民族大学部分学者的观点。

历史记载

文献记载:穿青人的名称最早见于乾隆《威宁州志》,继后是光绪《平选州续志》和民国《大定县志》、《镇宁县志》、《平坝县志》。

民间传说:关于穿青人的起源有多种传说,如轩辕黄帝曾在这里炼丹升天,留下了他的法相和气运,使得山体变成了他的化身等。

语言

方言:穿青人原先使用的一种汉语方言“老辈子话”(这种方言现仍流行于贵州的黔南和黔东南地区),但大多数地区已不使用,而普遍使用贵州通行的官话。

语言特征:穿青人的语言与江西的方言相似,具有独特的发音和词汇。

服饰

传统服饰:穿青人传统服饰尚青色,妇女不缠足,喜穿细耳草鞋或反云勾鼻花鞋,脚扎青色绑带,穿三节衣、两节袖的滚花边大袖衣,拴腰带,戴大勾耳环,梳三把头。

现代变化:由于旧社会推行民族歧视政策,强令改装,解放后穿青人服饰在大部分地区与汉族已无大区别。

民俗活动

体育活动:穿青人有自己独特的民俗活动,如打磨磨秋、滚龙秋、车秋等体育活动。

婚俗和丧葬习俗:穿青人的婚俗和丧葬习俗也颇具特色,如姑表联亲、背鸡认亲、以鹅押礼、打亲闹亲、砍亲路和照亲路、草鞋陪嫁等。

政策待遇

少数民族政策:穿青人作为“未识别待定民族”,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以“青”、“青族”或“穿青人”写上第一代居民身份证,第二代居民身份证仍然印着“穿青人”三字。他们在全国火车票、机票、酒店宾馆等通行无阻,并享受少数民族的政策待遇。

身份认同:尽管穿青人的民族识别问题并没有得到最终的解决,他们仍然希望得到的正式承认和支持,成为中国56个民族中的一员。

现代生活

经济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深,穿青人也开始逐步走出山区,融入更广阔的社会。

文化传承:穿青人仍然坚守自身独特的文化认同,不愿被视为汉族的一部分,积极宣传和推广穿青人的文化。

穿青人是一个具有独特历史渊源、文化特色和民族身份的未识别民族。尽管他们在民族识别上存在争议,但他们的文化、语言和习俗都展示了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民族团结的推进,穿青人的民族身份和地位有望进一步得到明确和保障。

穿青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毕节市、贵阳市、安顺市、六盘水市、黔西南州、黔南州等六个市(州)所属的二十多个县(市、区)。其中,毕节市的织金、纳雍两县穿青人数量最多,每县均超过二十万人。

穿青人原先使用的一种汉语方言“老辈子话”(这种方言现仍流行于贵州的黔南和黔东南地区),但大多数地区已不使用,而普遍使用贵州通行的官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