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姓的来源_何姓起源_何姓的来历

天沁

何姓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源远流长的姓氏,其来源多样且复杂。以下将详细介绍何姓的主要来源、迁徙与分布以及其文化和家风。

何姓的来源_何姓起源_何姓的来历

出自姬姓

何姓出自姬姓,是周文王的后代。周成王分封其弟唐叔虞于韩,韩王安被秦所灭后,子孙避难于江淮之间,因方言“韩”变“何”,遂为何氏。这一支系的何姓起源于周王室的后代,具有深厚的家族背景和悠久的历史。姬姓何氏在历史上有着显著的地位,尤其是在魏晋和隋唐时期。

出自韩姓

何姓也出自韩姓,是韩姓因音讹而产生的变姓。韩姓的先祖是周文王的后代,韩王安被秦所灭后,子孙避难于江淮之间,因方言“韩”变“何”,遂为何氏。韩姓何氏的形成与韩姓的音讹密切相关,这一支系的何姓在江淮地区广泛分布,并在历史上形成了多个望族。

出自昭武九姓

昭武九姓是隋唐时期西域地区的一个氏族群体,包括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寻和戊地等。何姓是其中之一,后内迁中原并改为汉姓。昭武九姓的何姓在隋唐时期融入汉族,成为何姓的一个重要来源。这一支系的何姓在历史上主要分布在甘肃、陕西一带。

出自冒姓或赐姓

何姓还有一支出自冒姓或赐姓,例如汉代的何苗本姓朱,冒姓何;元代吐蕃宣慰使锁南之子铭被赐姓何。这些冒姓或赐姓的何姓在历史上形成了多个支系,分布广泛,尤其在南方地区。

早期迁徙

何姓最早发源于安徽庐江,早期主要分布于江淮流域及江淮流域以北地区。早期的何姓迁徙活动主要受到战乱和政治动荡的影响,随着历史的推进,何姓开始逐渐向其他地区迁徙。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迁徙

在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何姓的迁徙活动逐渐增多,部分何姓族人南迁,成为“入闽八姓”之一。隋唐时期,何姓人口在南北地区均得到巨大发展,尤其以南方各地繁衍为盛。

宋元明时期的迁徙

宋元明时期,何姓的迁徙活动继续推进,何姓族人再次大规模南迁,进入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这一时期的迁徙活动进一步巩固了何姓在南方的分布,形成了多个重要的聚居地。

明清至近现代的迁徙

明清时期,何姓的迁徙更加频繁,部分何姓人因为经商、做官、避难等原因,继续向边远地区迁徙,如西南地区、东北地区等。近现代以来,何姓华人漂洋过海,足迹遍布东南亚、美洲等地,成为当地华人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风家训

何姓家族的家风家训包括重视礼教、读书积善、孝顺尊长、节俭养廉、纠举缺德败行等。这些家风家训体现了何姓家族对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的重视,有助于维护家族内部的和谐与稳定。

历史名人

何姓家族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人物,如西汉名臣何武、东汉大将何进、三国魏哲学家何晏等。这些历史名人为何姓家族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提升了何姓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何姓的来源多样,主要出自姬姓、韩姓、昭武九姓以及冒姓或赐姓。何姓的迁徙与分布历史悠久,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迁徙活动,最终形成了今天全球何姓族人的分布格局。何姓家族的家风家训和涌现出的历史名人为何姓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社会地位。

何姓在中国历史上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何姓人物:

1. 何休(129年—182年):东汉时期的今文经学家,著有《春秋公羊传解诂》,是儒家经典的重要注释之一。

2. 何晏(约193年—249年):三国时期曹魏的玄学家,魏晋玄学的创始人之一,著有《论语集解》。

3. 何进(?—189年):东汉末年的外戚和大将军,曾在黄巾起义期间担任大将军,镇压起义有功。

4. 何承天(370年—447年):南朝宋的思想家、天文学家和音乐家,著有《达性论》等,对后世历法有重要影响。

5. 何尚之(382年—460年):南朝宋的大臣,官至尚书令,著有《何尚之文集》。

6. 何景明(1483年—1521年):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前七子"之一,主张文学复古,著有《大复集》。

7. 何绍基(1799年—1873年):晚清的诗人、画家和书法家,以书法著称,被誉为清代第一。

8. 何叔衡(1876年—1935年):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创始人之一,曾任一大代表。

9. 何应钦(1890年—1987年):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曾任国民军政部长、国防部长等职。

10. 何香凝(1878年—1972年):中国左派的杰出代表,著名政治活动家、女权运动先驱,同时也是杰出的美术家。

何姓的起源与多个古代部族有关,主要包括以下几支:

1. 姬姓:何姓主要源自姬姓,是周文王之后。根据《元和姓纂》记载,周成王分封其弟唐叔虞于韩,其后裔韩王安被秦所灭,子孙分散于江淮之间,因方言“韩”与“何”同音,逐渐改为何姓。

2. 商朝王族:有学者认为何姓源于商朝王族,何姓在商朝晚期青铜器上已有铭文,系商王族异姓亲族的氏号。

3. 少数民族:汉唐时期的西域地区有康居政权,后被匈奴打败,迁至中亚,建立了康国等九个小国,称为“昭武九姓”,其中就有何姓。吐谷浑、鲜卑、蒙古等少数民族在汉化过程中也有改姓何的。

何姓的郡望堂号主要有以下几个:

郡望

庐江郡:秦代九江郡在楚汉之际分出一部分为庐江郡,辖今安徽东起芜湖、北至寿县、南至江西九江的广大地区,郡治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庐江郡何氏以何桢为始迁祖,发源地在今天的安徽省天柱山下的潜山县、岳西县境内,历史上称为潜县。魏晋南朝时期的庐江何氏,人丁兴旺,政治显赫,文事繁荣,经济十分发达。

陈郡:辖今豫东、豫南及安徽近30个县市的广大地区。历经两汉,屡有变更。曹魏时期,其管辖区域已限制在今河南的太康、西华、商水、淮阳、郸城、柘城等五六个县的范围之内,其中太康,魏晋时期称阳夏,是陈郡何氏的发祥地。

东海郡:东海何氏家族具体在东海郯县(今山东省郯城市)。何氏该郡望的形成大致在南朝刘宋时代,较庐江何氏要晚二百多年,而且历史短暂,家庭分支较多。

郫县:秦始置县,为今四川省成都西北的郫县。此支何姓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大臣何武。

扶风郡:汉武帝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三国魏时改为扶风郡。治所在槐里(今陕西省兴平东南),西晋移治池阳(今陕西省泾阳西北),唐时又曾改岐州为扶风郡。

丹阳郡:又称润州,治所在今江苏省丹阳。治今镇江、丹阳一带。隋置润州,治延陵(今江苏省常州),唐移丹徒(今镇江)。北宋政和间升镇江府。

齐郡:西汉先为临淄郡,后改齐郡,治临淄(在今山东省临淄一带)。隋唐为青州北海郡。

堂号

庐江堂:韩瑊为何姓始祖,其说言之凿凿,据《浈阳水木记》:“瑊公姜妣皆寿百龄,卒后葬于庐江东乡望淮岗,也称何坟冈,至宋犹存。”宋代崇宁年间一代鸿儒太常博士李光途经何坟冈,曾题诗纪念:“何坟冈上草幽青,七国边尘尚可惊;姬裔未应灰灼火,吕蛆那怪误疑冰。川舟百代行人济,华表千年归鹤鸣。壤土不随函谷变,骊山徒自发崇陵。”后来韩(何)瑊子孙就在庐江一带繁衍,发展成为望族,后代人就以“庐江”作为何氏的堂号,称为“庐江堂”。

水部堂:南朝梁代何逊,官至尚书水部郎,长于诗文写作,著有《何水部集》,其后世子孙为纪念这位先贤,就以“水部”为堂号。

三高堂:南朝齐、梁时,庐江人何氏三兄弟,学问渊博,不愿久官。兄何求,除中书朗不拜,隐居于吴。复除永嘉太守,忽乘小舟逃归。二弟何点,博学善谈,屡征不就。三弟何胤,经学渊通,仕齐国子监祭酒,至梁屡征不出,聚徒讲学。兄弟三人,都是知进退之机的明哲,是逸士高人。他们审时度势,不贪恋名位,既能入世建功立业,又能出世独享天伦。故世称“何氏三高”,后世逐有“三高堂”号。

四友堂:明朝大学问家何良俊不仅学问做得好,而且处世态度也极豁达,自称与庄子、维摩诘、白太傅三人为友,加上自己合为四友,并把书房称作“四友斋”,他的后人也就很自豪地称自己的家族为“四友堂”。

忠孝堂:明代许州人何清在宁夏环县做官,得知母亲去世的噩耗,徒步千里回乡奔丧,在母亲墓前结庐守孝三年,其后世族人自称“忠孝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