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和大暑哪个在前面 二十四节气的相关歌谣

天沁

大暑和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两个重要节气,了解它们的顺序和区别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节气的变化和农事活动。

处暑和大暑哪个在前面 二十四节气的相关歌谣

顺序排列

春季: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季: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季: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具体节气的顺序

春季:立春(2月3-5日)、雨水(2月18-20日)、惊蛰(3月5-7日)、春分(3月20-22日)、清明(4月4-6日)、谷雨(4月19-21日)

夏季:立夏(5月5-7日)、小满(5月20-22日)、芒种(6月5-7日)、夏至(6月21-22日)、小暑(7月7-8日)、大暑(7月22-24日)

秋季:立秋(8月7-9日)、处暑(8月22-24日)、白露(9月7-9日)、秋分(9月22-24日)、寒露(10月8-9日)、霜降(10月23-24日)

冬季:立冬(11月7-8日)、小雪(11月22-23日)、大雪(12月6-8日)、冬至(12月21-23日)、小寒(1月5-7日)、大寒(1月20-21日)

时间和位置

大暑:每年公历7月22日至24日,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标志着一年中最热的时期。

处暑:每年公历8月22日至24日,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表示炎热天气结束,气温逐渐下降。

气候特征

大暑: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气温最高,常常出现摄氏40度的高温天气,农作物生长最快,同时也是雷阵雨最多的季节。

处暑:气温逐渐下降,虽然仍热,但已是下降趋势,可能会出现“秋老虎”现象,即短期回热天气,通常持续半个月到两个月不等。

文化和习俗

大暑:有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等习俗,以应对极端炎热的天气。

处暑:有祭祖、秋出游、开渔节、吃鸭肉、饮凉茶等习俗,标志着暑气结束,天气由炎热向凉爽过渡。

农事指导

农业生产: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揭示了自然节律变化,对农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节日习俗:许多地方还有根据当地特点形成的独特节气庆祝活动,如立春时的“咬春”、立夏称体重等,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文化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展示了中华民族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与不懈探索。

文化传承: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中国传统历法的一部分,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大暑和处暑在二十四节气中分别代表夏季的最热时期和秋季的开始,了解它们的顺序和区别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节气的变化和农事活动。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还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人们的日常生活。

大暑在处暑前面。根据二十四节气的顺序,大暑是第12个节气,通常在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而处暑是第14个节气,通常在每年的8月22日或23日。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4个节气,标志着炎热夏季的结束和凉爽秋季的开始。以下是处暑节气的主要特点:

气温变化

气温下降:处暑期间,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副热带高压向南撤退,导致气温逐渐下降。白天气温虽然仍可能较高,但早晚温差增大,人们会明显感受到凉爽的秋意。

秋老虎现象:在某些地区,尤其是南方,可能会出现“秋老虎”天气,即短期内再次出现高温天气。

天气特征

干燥:处暑时节,冷高压控制下,空气变得干燥,形成下沉的干燥冷空气,宣告了中国东北、华北、西北雨季的结束。

雷暴活动:华南、西南和华西地区的雷暴活动仍然较多,但不及炎夏那般活跃。

秋雨:随着处暑的到来,我国大部分地区雨季逐渐结束,降水减少。但在北方南部的江淮地区,仍有可能出现较大的降水过程。华西地区在处暑后可能进入秋雨期,以绵绵细雨为主。

自然现象

三候: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农作物开始成熟。

农业影响

农作物成熟:处暑时节正值农作物收成时刻,许多粮食作物如水稻、黍、稷等开始逐渐成熟。昼夜温差增大,有利于农作物体内干物质的制造和积累。

民俗活动

祭祖迎秋: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祝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

放河灯:在中元夜,人们会在江河湖海中放置河灯,以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拜土地爷:农家纷纷举行各种仪式来拜谢土地爷,感谢丰收。

吃鸭子: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认为鸭肉可以滋阴养胃、利水消肿。

以下是一些与处暑节气相关的诗句:

唐代

元稹《咏廿四气诗·处暑七月中》

> 向来鹰祭鸟,渐觉白藏深。

> 叶下空惊吹,天高不见心。

> 气收禾黍熟,风静草虫吟。

> 缓酌樽中酒,容调膝上琴。

宋代

吕本中《处暑》

> 平时遇处暑,庭户有馀凉。

> 乙纪走南国,炎天非故乡。

> 寥寥秋尚远,杳杳夜光长。

> 尚可留连否,年丰粳稻香。

张嵲《七月二十四日山中已寒二十九日处暑》

> 尘世未徂暑,山中今授衣。

> 露蝉声渐咽,秋日景初微。

> 四海犹多垒,余生久息机。

> 漂流空老大,万事与心违。

王之道《秋日喜雨题周材老壁》

> 大旱弥千里,群心迫望霓。

> 檐声闻夜溜,山气见朝隮。

> 处暑馀三日,高原满一犁。

> 我来何所喜,焦槁免无泥。

仇远《处暑后风雨》

> 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

> 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

> 纸窗嫌有隙,纨扇笑无功。

> 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

明代

张穆《处暑》

> 一岁频过处暑天,单衣林麓胜情偏。

> 田无负郭供公役,邻有藏书借为编。

> 山市每欺沽酒近,岩居深德种桃先。

> 宵来疏雨添无赖,尽夜绳床恣意眠。

清代

弘历《处暑》

> 代谢凭谁测,由来其理常。

> 天高云影淡,日远树阴长。

> 池苇何妨白,田禾渐喜黄。

> 风从西北至,思共捷音飏。

胤禛《七夕处暑》

> 天上双星合,人间处暑秋。

> 稿成今夕会,泪洒隅年愁。

> 梧叶风吹落,璇霄火正流。

> 将陈瓜叶宴,指影拜牵牛。

近现代

孙玄常《处暑后戏赋》

> 处暑方过夜新凉,几番秋雨送秋光。

> 苍藤翠蔓迷新月,紫蕊红葩吐晚香。

> 门外近郊无贵客,林高密叶响寒螀。

> 平生南北多艰困,堪喜清宵一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