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的中秋风俗习惯 中秋佳节 各地风俗大观

天沁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各地风俗习惯各具特色。以下将详细介绍一些地区的中秋节风俗习惯。

各地的中秋风俗习惯 中秋佳节 各地风俗大观

拜兔爷

老北京人在中秋节有拜兔爷的习俗,这是一种既哄小孩高兴,又能够敬神的习俗,寓尊天敬神于娱乐之中。兔爷作为儿童的玩具,不仅具有娱乐性,还体现了古代人民对月宫仙兔的崇拜。

玩月

北京的玩月活动分为文玩和武玩。文玩包括赏月、写诗、作画、猜灯谜;武玩则是到湖边看月光投在水中,扔石子激起波澜。这种多样化的活动反映了古代文人雅士对月亮的喜爱和对自然美的追求。

设坛拜月

中秋节设坛拜月是古人为祭拜月神而设立的仪式,讲究男不拜月。这一习俗体现了古代人民对月亮的敬畏和对丰收的祈愿。

无锡烧斗香

无锡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烧斗香不仅是对月神的祭拜,也是家庭团圆的象征。

南京摸秋

南京妇女旧时有“摸秋”习俗,中秋月夜,她们三五结伴,偷偷往果园中摸取瓜果,摸到南瓜预示可生男孩,摸到扁豆则预示生女孩。这一习俗反映了古代人民对生育的期望和对丰收的祈愿。

苏州石湖看串月

苏州石湖在中秋节有看串月的习俗,人们在月光下观赏月亮和灯光交织的美景。这一习俗不仅是对月亮的观赏,也是对自然美的欣赏。

吉安烧瓦罐

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这一习俗具有浓郁的乡村特色,体现了古代人民对丰收的庆祝。

新城县挂通草灯

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挂通草灯不仅是对月亮的祭拜,也是社区团圆的象征。

打粑、杀鸭子

四川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这些习俗反映了四川地区的独特风味和对丰收的庆祝。

舞流星香球

四川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这一习俗不仅是对月亮的祭拜,也是儿童的娱乐活动。

浦城穿南浦桥

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这一习俗体现了古代人民对长寿的祈愿。

龙岩吃月饼

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一习俗反映了古代家庭中的尊敬长辈的传统。

中秋节各地风俗习惯丰富多彩,既有祭拜月神的仪式,也有丰富的饮食文化和娱乐活动。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古代人民对月亮的敬畏和对丰收的祈愿,也反映了各地的文化特色和民俗风情。

北京地区的中秋节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展现了人们对家庭团聚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北京中秋节特色习俗:

赏月

历史背景:赏月是中秋节最传统的习俗之一,早在《礼记》中就有“秋暮夕月”的记载,即祭拜月神。明清时期,北京地区的赏月风俗依旧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等特殊风俗。

现代活动:现代北京人会在中秋之夜前往公园、湖边或月坛等地赏月,一些公园还会举办赏月灯会等活动。

吃月饼

历史背景: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逐渐演变成中秋节期间的食品。北京地区的月饼种类繁多,包括京式提浆月饼、自来红、自来白和翻毛月饼等。

现代习俗:在中秋节期间,北京家庭会准备各种月饼和应季水果,增添节日气氛。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供奉兔儿爷

历史背景:兔儿爷是北京地区著名的传统节令玩具,形象为兔首人身,披甲胄,插护背旗。兔儿爷不仅是中秋祭供之神,也是中秋玩赏之物,成为老北京中秋节的标志性节俗物品。

现代习俗:虽然现在兔儿爷的流行程度不如以前,但在一些传统文化活动中仍然可以看到兔儿爷的身影。

玩月

历史背景:玩月包括赏月、写诗、作画、猜灯谜等文化活动,体现了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明清时期,北京地区的玩月风俗盛行,许多文人雅士会在中秋之夜举行诗会、画会等活动。

现代活动:现代北京人会在中秋之夜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诗歌朗诵、专题展览、亲子共读等,丰富市民的节日生活。

其他习俗

拜月:北京地区有拜月的习俗,通常在庭院里设供桌,摆上月饼、水果等祭品,对着月亮升起的方向祭拜。拜月仪式结束后,家人会一起分食月饼,喝团圆酒。

送礼:中秋节期间,北京人还有互送礼品的习俗,常见的礼品包括月饼、水果、茶叶等。

上海的中秋节有许多独特的食俗,以下是一些主要的习俗:

1. 吃月饼:月饼是中秋节的传统食品,上海人喜欢在中秋节吃月饼。除了传统的豆沙、五仁、蛋黄莲蓉等口味,上海还有鲜肉月饼等特色月饼,外皮酥脆,肉馅鲜嫩多汁。

2. 吃鸭子:上海人过中秋节有吃鸭子的传统,鸭子的做法多样,包括酱鸭、盐水鸭、烤鸭等。八宝鸭是上海的特色菜之一,以糯米、鸭肉、冬菇、火腿等八种食材制成,口感丰富,味道鲜美。

3. 吃毛豆:毛豆是中秋节期间的新鲜豆荚,上海人喜欢用毛豆来制作各种美食,比如盐水毛豆、毛豆炒肉等。毛豆荚与“佳”、“吉”谐音,有着吉祥如意的寓意。

4. 吃芋艿:芋艿是中秋节的传统食品之一,上海人通常会将芋艿煮熟后剥皮蘸白糖吃,口感软糯,味道香甜。芋艿与“遇”谐音,寓意着遇到好事情。

5. 喝桂花酒:上海人喜欢在中秋节喝桂花酒,酒香浓郁,入口醇甜,桂花香味扑鼻,象征着团圆和幸福。桂花酒不仅是饮品,还可以用来制作桂花糕、桂花茶等。

6. 吃酒酿小圆子:酒酿小圆子是上海中秋节的传统甜品,象征着团团圆圆。小圆子软糯香甜,与酒酿一起食用,味道更加美妙。

7. 烧香斗:上海中秋节有烧香斗的习俗,香斗是由纸扎而成,形状四方,上大下小,四周糊着绘有月宫楼台亭阁等图画的纱绢。中秋之夜,人们会在庭院或公共场所点燃香斗,以此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广东的中秋节传统活动丰富多彩,以下是一些主要的习俗:

1. 赏月:广东各地都有赏月的习俗,人们会在中秋之夜欣赏明亮的月亮,寓意团圆和美好。

2. 吃月饼:月饼是中秋节不可或缺的食品,广东的广式月饼以其皮薄馅厚、甜而不腻而闻名。

3. 拜月娘:在潮汕地区,中秋节有拜月娘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在院子里或阳台上设案祷拜,桌上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

4. 烧瓦塔:在潮汕和客家地区,中秋节有烧瓦塔的习俗,人们用砖瓦搭建宝塔,点燃后火光冲天,象征着丰收和驱邪。

5. 舞火龙:在广州白云区和佛山等地,中秋节有舞火龙的习俗,人们用竹子和纸扎成龙身,插上点燃的香火,舞动火龙以祈求平安和丰收。

6. 树中秋:广府地区有“竖中秋”的习俗,即用竹条扎出彩灯,挂在屋檐或树上,入夜后灯火辉煌,与明月争辉。

7. 吃田螺:广东人喜欢在中秋节吃田螺,认为可以明目和寓意丰收。

8. 吃芋头:芋头在粤语中与“护头”谐音,寓意辟邪消灾,同时也是丰收的象征。

9. 做灯笼:孩子们会在中秋节前后用竹纸扎成各种形状的灯笼,如兔仔灯、杨桃灯等,增添节日气氛。

10. 唱月姐歌:在韶关仁化县,中秋节有唱“月姐歌”的习俗,这是一种独特的民间音乐形式,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