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南翔小笼包是一种享有盛誉的汉族传统小吃,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以下将详细介绍南翔小笼包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文化意义及其现代发展。
起源与发展
起源:南翔小笼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同治年间,由南翔镇日华轩点心店主黄明贤所创。黄明贤在借鉴北方汤包的基础上,结合江南地区的饮食特点,创制出了这种皮薄馅嫩、汤汁丰富的小笼包。
发展:南翔小笼包在清末民初逐渐在上海地区流传开来,成为一道备受喜爱的美食。1900年,南翔小笼包的第二代传人吴翔升在上海城隍庙开设了南翔馒头店,进一步扩大了其知名度。
名称演变
南翔小笼包最初被称为“南翔大肉馒头”,后改称“南翔大馒头”,再改名为“古猗园小笼”,最终定为“南翔小笼包”。这些名称的变化反映了南翔小笼包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和演变,体现了其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独特风格和特点。
材料与配料
面皮:南翔小笼包的面皮采用不发酵的精面粉制作,确保皮薄而富有弹性。
馅料:主要采用猪腿精肉,手工剁成,不加味精,用鸡汤煮肉皮取冻拌入,以增加馅料的鲜味和汤汁。
皮冻:是南翔小笼包的重要配料,由猪皮和骨头熬制而成,可以增加馅料的鲜味和汤汁。
制作步骤
和面:将面粉和水混合搅拌成面团,醒发30分钟。
调馅:将猪肉糜与调料混合搅拌,加入皮冻,搅拌均匀。
擀皮:将面团分成小块,擀成薄皮,包入适量肉馅,注意不要过多或过少。
蒸制:将小笼包放入蒸笼中,用大火蒸约10-15分钟,蒸制过程中要保持火候均匀。
品尝方法
南翔小笼包的品尝方法独特,需“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吸汤”,即先用筷子轻轻夹起小笼包,移至嘴边,然后在小笼包的顶部轻轻咬开一个小口,先吸尽汤汁,再品尝肉馅和面皮的鲜美。
传统工艺
南翔小笼包的制作工艺非常讲究,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要求和标准。其制作工艺已被列为上海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正在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传承
南翔小笼包不仅是一道美味的食物,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代表了对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创新,展现了中国传统手艺的精湛技艺。
国际影响
南翔小笼包已经走出国门,成为全球知名的美食品牌。古猗园餐厅在东京开设了分店,深受日本人的欢迎。南翔小笼包的国际影响力不仅提升了其品牌价值,也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创新发展
南翔馒头店在不断进行产品创新,推出了各种口味和形式的南翔小笼包产品,如蟹粉小笼包、虾仁小笼包等,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品牌推广
南翔馒头店通过线上微店、外送服务等多元化手段留住老顾客,并吸引新顾客,尤其是热衷线上消费的年轻群体。
连锁化发展
南翔馒头店明确了连锁化发展的战略定位,从视觉系统、装修风格到产品结构乃至制作工艺,都对标豫园旗舰店,打造让消费者更为青睐的美食体验。
上海南翔小笼包不仅是一道美味的小吃,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书。它记录了上海人民对美食的追求和创造,也见证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和变迁。在未来的日子里,南翔小笼包将继续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更多的食客前来品尝,成为一道永不褪色的美食传奇。
南翔小笼包的起源时间通常认为是在清代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这一时间点是基于南翔小笼包制作技艺的诞生,以及创始人黄明贤对传统大肉馒头的改良。
南翔小笼包的制作工艺和配方是一门精细的传统技艺,涉及多个环节的严格把控。以下是南翔小笼包的制作工艺和配方的详细说明:
制作工艺
1. 面皮制作:
选用高筋面粉,经过发酵、揉搓、擀皮等多道工序,制作成薄如纸张的面皮。
面团需要经过多次揉压,以达到既薄又韧的效果。
2. 馅料调制:
馅料以猪夹心肉为主,辅以香葱、姜末等调料,再加入特制的皮冻。
皮冻的制作是关键,需选用猪皮熬制,冷却后切成小丁,加入馅料中。
3. 包制:
将面皮托于手掌,填入馅料,然后用手指快速捏合,形成小巧玲珑的包子。
每个小笼包需要有精确的褶皱数量,通常为18到24个,以确保其美观和密封性。
4. 蒸制:
将包好的小笼包放入特制的竹笼中,用旺火蒸制几分钟即可。
蒸制过程中,需掌握好火候和时间,以保证小笼薄透明、馅料鲜美。
配方
原料:精白面粉、净猪夹心肉、冻皮汤、熟大油、白糖、盐、酱油、味精、胡椒粉、虾子、香油、葱、姜汁水。
制作过程:
1. 制馅心:将肉去皮、骨、洗净,剁成肉末,加入调料和清水,搅拌至起胶,最后加入香油、熟大油、拌透即成馅心。
2. 制作皮冻:将洗净的猪皮熬制成胶状物,冷却后切成小丁,加入馅料中。
3. 包入馅心:将面团擀成圆形皮子,包入猪肉馅,捏成鲫鱼口形的包子。
4. 蒸制:将包子放入蒸笼内,用大火蒸制5分钟左右即可。
南翔小笼包的主要口味是咸鲜,其汤汁丰富,馅料紧实有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