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五省汉族戏曲剧种之大平调来源

天沁

大平调是流传于中原五省(河南、山东、河北、江苏、安徽)的传统戏曲剧种,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以下将详细介绍大平调的来源及其发展。

中原五省汉族戏曲剧种之大平调来源

起源时间

大平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中期,大约在明弘治年间(1498年)河南滑县就有大梆戏活动的记录。

大平调的起源时间较为明确,虽然最早的明确记录在1498年,但实际起源可能更早,或与当时的民间戏曲活动有关。

起源地点

大平调最初起源于河南濮阳一带,这里被称为开州,因此最初被称为“开州平”。

大平调的发源地可能是河南濮阳,这里的文化背景和民间艺术为其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发展过程

大平调在清乾隆年间逐渐发展成为敬神的大戏,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剧团,如清丰的洪家班、南乐的万家班、濮阳的范家班。

大平调的发展过程反映了其在不同地区的传播和演变,吸收了当地的文化和戏曲元素,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主要流行地区

大平调主要流行于豫北、鲁西南、豫东、皖北、冀南等地。

大平调的流行地区广泛,覆盖多个省份,显示了其在中原地区的深远影响力和文化扩散能力。

地域流派

大平调逐渐形成了三个地域流派:东路平调(以濮阳为中心)、西路平调(以滑县为中心)、河东平调(以东明为中心)。每个流派的唱腔和表演风格都有所不同,体现了大平调的多样性和地域特色。

唱腔音乐

大平调的唱腔音乐属于梆子腔系统,为板式变化体,与山东梆子和豫剧多有相同之处,但艺术风格更加粗犷,具有山东地方特点。

大平调的唱腔音乐独特,既有梆子腔的基础,又融入了地方特色,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表演形式

大平调的表演气势恢宏,场面宏大,唱念做打并重,粗犷豪放,刚中带柔。

大平调的表演形式多样且富有表现力,融合了武术和杂技元素,使其在戏曲界独树一帜。

保护措施

2006年,大平调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各地成立了专门的保护和传承机构。

大平调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保护,这有助于其传承和发展。

传承人物

大平调的传承人物包括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曹秀芝、杜学周、魏守现等,他们在传承和推广大平调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传承人物的存在和活动,为大平调的持续传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大平调起源于明代中期的河南濮阳,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东路平调、西路平调和河东平调三个支派。其唱腔音乐独特,表演形式多样且富有表现力,是中国传统戏曲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国家和地方的保护和扶持,大平调得以在现代社会中继续传承和发展。

大平调的音乐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唱腔音乐属于梆子腔系统:大平调的唱腔音乐属于梆子腔系统,采用板式变化体的结构,与山东梆子和豫剧的唱腔结构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在艺术风格上更加粗犷豪放,具有浓郁的山东地方特色,尤其是东路调。

2. 独特的伴奏乐器:大平调的主要伴奏乐器包括大弦、二弦、三弦、大梆、大号等,这些乐器共同营造出独特的音乐氛围。特别是“四大扇”(大铙、大钹各一对)和尖子号的运用,增强了音乐的节奏感和表现力,营造出古战争的气氛和热闹的场面。

3. 多变的板式结构:大平调的唱腔板式丰富多样,主要有头板、二板、三板、流水板等,能够灵活表现不同的情感和剧情变化。

4. 真假嗓结合的演唱方式:大平调的演唱通常采用真嗓,但在慢板、拐头钉等板式的起板时,尾声会使用极高的假嗓,这种真假嗓结合的演唱方式增加了音乐的层次感和表现力。

5. 粗犷豪放的艺术风格:大平调的表演风格粗犷豪放,动作幅度大,吸收了武术表演的许多动作和特技,如“起胫跨大步”、“云手划大圈”、“吊九桶水”等,使得表演更加生动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