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标志着冬季的最寒冷时期。在这个时节,了解哪些行为不宜做以及养生知识对于保持身体健康尤为重要。
避免食用生冷食物
在大寒时节,食用生冷食物容易让寒气入侵,导致头痛、气血不顺、手脚冰冷和肠胃不适等问题。生冷食物会刺激胃肠道,特别是在寒冷的天气下,容易引发消化系统问题。建议选择温补食物如姜母鸭、羊肉炉、黑芝麻和山药等。
避免过早外出
冬季清晨气温低,过早外出容易引发心血管疾病,特别是长辈们更要避免过早外出。低温环境下,血管容易收缩,血液循环减慢,增加心脏负担。建议早上出门时穿上保暖衣物,戴好围巾和手套。
不要剧烈运动
天冷时肌肉较为僵硬,剧烈运动可能导致拉伤或抽筋,大量出汗还会使毛孔张开,容易受寒。剧烈运动在寒冷天气下容易引发感冒和其他健康问题。建议选择室内温和的运动如瑜伽、伸展操。
切勿过度饮酒
过量饮酒会让血管扩张,反而让寒气趁虚而入,增加感冒或失温的风险。饮酒后的短暂发热感会掩盖实际体温下降的状况,增加健康隐患。建议喝点姜茶或红枣茶来暖身。
避免长时间使用强暖气
长时间使用强暖气会使空气变得干燥,导致皮肤干裂、发痒,甚至损伤角质层。干燥的环境容易引发呼吸道和皮肤问题。建议保持适宜的室内温度,并注意室内通风和使用加湿器。
起居养生
大寒时节应顺应“冬季闭藏”的特性,早睡晚起,每天适当多睡一会儿,待太阳出来后再起床。早睡可养阳气,晚起可养阴气,有助于身体阴阳平衡。
饮食养生
大寒时阴气渐渐衰落,阳气刚要萌生,应遵守保阴潜阳的养生原则,多吃滋阴潜阳且热量较高的食物,如大枣、黑豆、核桃、黑芝麻、桂圆、木耳、银耳等。适当食用温补食物如羊肉、牛肉、鸡肉等,有助于驱寒保暖,增强身体抵抗力。
运动养生
大寒时节应选择阳光较好的时候,适当到户外运动,选择慢跑、登山、太极拳、打球等方式,但要注意避免运动后大汗淋漓。运动不宜过度激烈,以免扰动阳气。适当的运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情志养生
大寒适逢春节前后,应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抑郁、失落、焦躁等负面情绪。春节期间精神调养应注意避免过喜,尤其是老年人,要保持心情舒畅,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穴位保养
艾灸阳池穴可增强元气,使之运行更加顺畅,有效到达四肢末端,改善手脚冰冷的情况。适当按摩足三里、命门、合谷等穴位,有助于调节气血,增强体质。
大寒时节,避免食用生冷食物、过早外出、剧烈运动、过度饮酒和长时间使用强暖气等行为,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注意起居、饮食、运动、情志和穴位保养等养生知识,能够有效抵御寒冷,迎接春天的到来。
2025年大寒的日期是2025年1月20日,这一天是星期一,农历腊月廿一。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标志着天气寒冷到极点。
大寒时节,由于天气寒冷,人体容易受到多种健康问题的影响。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健康问题及其预防措施:
呼吸系统疾病
感冒、流感:气温骤降,人体免疫力下降,病毒趁虚而入,感冒、流感高发。老人、儿童、慢性病患者尤其要注意。
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寒冷空气刺激呼吸道,容易诱发哮喘、COPD急性发作,出现喘息、气促、咳嗽加重等症状。
心脑血管疾病
心梗、脑梗:寒冷刺激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脏负担加重,容易诱发心梗、脑梗等心脑血管疾病。
血压波动:高血压患者要特别注意监测血压,避免血压波动过大。
胃肠道疾病
胃炎、胃溃疡:寒冷天气,人们喜欢吃火锅等辛辣食物,容易刺激胃肠道,引发胃炎、胃溃疡等疾病。
关节疼痛
关节炎、风湿病:寒冷潮湿的天气容易诱发关节炎、风湿病等疾病,出现关节疼痛、僵硬等症状。
其他疾病
冻伤:寒冷天气容易导致手脚冻伤,预防方法是穿暖防寒,鞋袜要松软防风。
过敏:皮肤瘙痒的主要原因是对寒风过敏,可以吃生姜炖带皮的肉或胡萝卜炖连皮的肉及鱼肝油胶丸,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扑尔敏等抗过敏药。
大寒养生有以下几个禁忌:
1. 不损阴津:
大寒期间空气干燥,人体内的阴液容易不足。应注意保持室内湿度,使用空气加湿器,并增加饮水量,避免等到口干才喝水。晚上睡觉时,电热毯不宜开得过热,以减少水分流失。
2. 不宜食用燥热之物:
大寒时节应顺应自然规律,以敛阴护阳为主,宜食温热食物,避免生冷、粘硬和不易消化的食物,以防损伤脾胃阳气。不要过量食用燥热食物,特别是阳盛体质的人。
3. 不能运动过量:
大寒时节应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出汗过多导致阳气损耗。建议选择温和的运动,如快走、慢跑等,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为宜,雾霾或下雪天应暂停锻炼。
4. 忌熬夜:
大寒期间应早睡晚起,以养阳气。熬夜会扰乱阴阳平衡,损伤肝脏和心脏,影响健康。
5. 大肆进补:
大寒是冬季最后一个节气,人体经过一冬天的滋补,不宜再大补特补,尤其是阳气偏盛、易上火的人群,应逐渐减少进补量,避免内热引发感冒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