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重阳节要吃重阳糕,吃重阳糕有什么寓意?

天沁

重阳节吃重阳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习俗,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美好的祝愿。以下将详细探讨重阳节吃重阳糕的原因及其寓意。

为什么重阳节要吃重阳糕,吃重阳糕有什么寓意?

古代习俗的起源

起源与命名:重阳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最初是为了在登高时作为干粮携带,后逐渐演变成节日里必吃的传统美食。汉代的“蓬饵”是最早的重阳糕形式,由黍子面、大枣、栗子等食材制成。

文化传承:重阳糕在南北朝时期已有文字记载,糕上插五色小彩旗,夹馅并印双羊,取“重阳”的意思。唐代时,重阳糕的习俗正式见于载籍。

历史记载与传说

文献记载:南朝梁吴均的《续齐谐记》记载了汉代汝南人桓景师从费长房学仙,依言行事,九月九日登高饮菊花酒,避祸消灾的故事。

民间传说:重阳糕也与明朝状元康海的故事有关。康海中状元后,因家贫无法打发报喜的报子,便蒸了一锅糕作为干粮,后来这一习俗在民间流传开来。

吉祥与祝福

步步高升:重阳糕的“糕”与登高的“高”同音,象征着“步步高升”以及“百事俱高”的意思,是一种吉祥的象征。

健康长寿:重阳节本身寓意长寿,吃重阳糕也寄托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美好祝愿。

祛邪避灾

古人认为九月九日阳气最盛,吃重阳糕可以增加自身的阳气,驱除邪气,保持健康和平安。

敬老与孝心

在江南地区,流行“重阳不吃糕,老来与人告”的说法,意味着重阳节吃糕是对长辈的孝敬之举。

传统制作方法

重阳糕的制作方法因地而异,主要有烙、蒸两种。传统制作方法包括将糯米粉、粳米粉、红枣、核桃等原料混合,经过搅拌、蒸制等多道工序制成。

现代工艺与创新

现代生产中,机械化生产逐渐取代手工制作,提高了生产效率,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和卫生安全。重阳糕的口味和配料也在不断创新,推出了各种低糖、低脂、无添加剂的健康选项。

口味与配料的创新

现代重阳糕不仅保留了传统的制作方法和材料,还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和口味,如提子、莲蓉等。商家也推出了各种口味和款式的重阳糕,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市场推广与品牌建设

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重阳糕的市场需求在逐步增长。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成为推动重阳糕点市场发展的重要手段。

重阳节吃重阳糕不仅是一种传统习俗,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人们对健康、长寿、吉祥的美好祝愿,同时也体现了尊老、敬老的孝道文化。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发展,重阳糕在现代社会中也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重阳糕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以下是对其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的详细介绍:

重阳糕的起源

古代文献记载:重阳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南朝时期,当时的文献中已有对重阳糕的记载。南朝梁吴均的《续齐谐记》中提到,汉代时,汝南人桓景师从费长房学仙,费长房告诉他九月九日有大灾降临,建议他家人缝制布囊,内盛茱萸,系之臂上,登山饮菊花酒,灾祸可消。桓景依言行事,果然无恙。后人仿效,遂形成九月初九登高山、饮菊酒、插茱萸等一整套重阳节俗。约自宋代起,重阳节食“重阳糕”的习俗正式见于载籍。

汉代蓬饵:有学者认为,重阳糕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汉代的“蓬饵”。《西京杂记》中提到,汉高祖刘邦的侍女回忆宫中旧事,有“九月九日……食蓬饵”之语。蓬饵是用蓬子掺和米粉做成的糕饼状的食品,可能是重阳糕的前身。

重阳糕的发展

唐代以前:重阳糕的习俗在唐代以前已经存在,但尚未成为普遍的习俗。唐德宗时,曾规定以“二朔”、“上巳”、“九月九”为岁时三节令,从那时起,重阳节的习俗活动更加普及全国。

宋代:到了宋代,重阳糕的习俗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流行。吴自牧的《梦粱录》中提到,宋代临安(今浙江杭州)的重阳节习俗中,人们会在这一天制作和食用重阳糕,并在糕上插上小彩旗,称为“重阳糕”。这种习俗在明清时期也得到了延续。

重阳糕的文化寓意

登高习俗的象征:重阳糕的起源与重阳节登高的习俗密切相关。古人认为,登高可以避灾祈福,而重阳糕则是登高时的干粮。后来,由于登高的不便,人们便以食糕代替登高,以插纸旗代替插茱萸,藉谐音虚应故事。

吉祥寓意:重阳糕的“糕”字与“高”字谐音,寓意着步步高升、健康长寿。人们在重阳节食用重阳糕,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长辈的祝福。

重阳糕是一种传统的节日食品,制作方法和原料因地区而异,但通常包括糯米粉、粳米粉、白糖、豆沙等基本原料。以下是几种常见的重阳糕制作方法和原料:

传统重阳糕的制作方法和原料

原料:

糯米粉:1.5千克

粳米粉:1千克

砂糖:0.5千克

红米、绿叶、黄珠、酱色等色素

绿红色蜜饯丝

炒熟芝麻少许

制作方法:

1. 制粉团:糯米粉与粳米粉混合,加入砂糖和清水,揉搓至软润,静放2小时。

2. 蒸制:将蒸格底部抹油,倒入蒸粉,蒸熟。

3. 饰面:用色素调成不同颜色的液汁,对糕面上色,撒上炒熟的芝麻及蜜饯红绿丝,冷却后切成三角形。

现代简化版重阳糕的制作方法和原料

原料:

糯米粉:180克

粘米粉:90克

糖粉:40克

紫薯:1个

桂花酱/蜂蜜(可选)

制作方法:

1. 准备紫薯:去皮切薄片,蒸15分钟,压成泥。

2. 混合粉类:将糯米粉、粘米粉、糖粉混合,分成两份。

3. 加入紫薯泥:将紫薯泥少量多次加入一份粉中,搓揉成细腻的粉末。

4. 调制另一份粉:用室温水拌至可抓成团的状态。

5. 过筛:将两种面粉分别过筛备用。

6. 铺层:在盘子上交替铺上白色和紫薯粉,切成块状。

7. 蒸制:蒸45分钟,取出后淋上桂花酱或蜂蜜。

其他特色重阳糕的制作方法和原料

桂花糕:

原料:糯米粉、大米、白砂糖、清水、干桂花

制作方法:将大米打成粉,与糯米粉、糖、水混合,蒸制,撒上干桂花。

栗子糕:

原料:栗子、桂花酱(或蜂蜜、干桂花)

制作方法:栗子蒸熟压成泥,加入桂花酱,蒸制成型。

牛奶米糕:

原料:牛奶、大米、白糖、干桂花

制作方法:大米浸泡后打磨成米浆,加入牛奶和白糖,蒸制。

重阳糕在不同地区的吃法确实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制作材料、形状、装饰和食用方式上。以下是一些地区的具体介绍:

江苏地区

扬州:重阳方糕使用粳米粉,加入青梅、金桔、红丝等材料,蒸熟后切成菱形块。

如皋:重阳糕由湿米粉与糖混合,切成18块长方形糕体,蒸熟后刷上桂花糖浆。

苏州:重阳糕有三色(红米粉、青汁、酱色),层层叠加,夹有赤沙糖和各种果仁。

常州:重阳糕为圆台形状,内充甜馅,表面装饰枣子、瓜仁。

南京:重阳糕上插五色小彩旗,象征吉祥。

浙江地区

杭州:九层重阳糕,每层夹有五谷杂粮,顶层撒芝麻、糖桂花。

台州:糖糕层层叠叠,突出栗子元素。

乐清:登糕为圆饼形状,糯米和籼米粉制成,捣制后食用,表面装饰羊形图案。

衢州、江山:培糕(汽糕)为咸味,糕体上撒肉丝。

上海地区

崇明:重阳糕体量硕大,用十来斤米粉,加红糖、白糖、枣子、桃仁等制成。

上海其他地区:重阳糕多为米粉制品,装饰有枣、栗、瓜仁等。

北方地区

北京:重阳糕为宫廷食品,上面插五色小旗,供于佛堂、祠堂或馈赠亲友。

陕西:菊花油糕,结合了重阳糕和油糕的特点。

福建地区

福州:重阳糕制作复杂,逐层蒸熟,每层蒸七八分钟,共需3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