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逸兴遄飞的鄂温克族民歌与舞蹈

天沁

鄂温克族民歌与舞蹈是该民族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展现了鄂温克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精神世界。以下将详细介绍鄂温克族民歌与舞蹈的特点、风格及其传承与保护。

令人逸兴遄飞的鄂温克族民歌与舞蹈

曲调与风格

鄂温克族民歌的曲调悠长而豪放,富有草原和森林生活的气息,其特点是即景生情、即兴填词,节奏悠扬、旋律奔放的猎歌和牧歌总令人逸兴遄飞、心弦激越。

民歌既使用比较古老的三音音列,又使用五声音阶,歌词多用头韵,衬词较多,唱抒情性长调时,常喜用带鼻音的唱法,使感情体现细致入微。

结构与文化内涵

鄂温克族民歌结构方整对称,多由上下句组成,或由单乐句的不断反复或变化重复构成。其总的特点是建立在五声音阶基础上的五声调式,其中宫调式民歌、徵调式民歌与羽调式民歌的数量较多。

民歌不仅是歌,也是诗,通过唱来表达的,有长有短,几行的,也有几十行的。短的大部分是抒情歌,较长的叫故事歌。

代表作品

《母鹿之歌》是极具代表性的原生态长篇叙事民歌,通过拟人化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体现了鄂温克人对自然和生命的理解和尊重。

舞蹈风格

鄂温克族舞蹈称为“努给勒”,豪放、朴实,充分表现了鄂温克族人民爽朗、勇敢的性格和乐观向上的气质。

舞蹈多由妇女表演,舞步独特、刚健有力,节奏性强,以“跟靠步”和“跺步”为舞蹈的特点,又有天鹅舞、跳虎、猎人舞等反映牧区和半山区生活的特色。

代表作品

天鹅舞:表现鄂温克人对天鹅的崇敬和爱戴,舞蹈模拟天鹅南北飞迁和择地筑巢的情景。

阿罕拜舞:表现鄂温克族妇女迎接情人的舞蹈,舞蹈动作丰富,节奏强烈,体现了鄂温克族妇女开朗、大方的性格特征。

歌舞一体

鄂温克族的民歌与舞蹈往往密不可分,有歌必舞,有舞必歌。许多舞蹈都是在民歌的伴奏下进行的,动作粗犷,节奏鲜明,具有本民族独特的风格。

例如,猎区的舞会多在晚间围绕篝火举行,鄂温克族民间流行一种名叫“崩努克”的乐器,人们随着口弦琴的乐声,边歌边舞。

文化内涵

民歌与舞蹈共同反映了鄂温克族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通过歌舞,鄂温克族人民表达了对自然、生活和生命的理解和尊重。

例如,《母鹿之歌》通过叙事民歌的形式,讲述了动物母子之间一问一答的对话,体现了鄂温克人对自然和生命的深刻理解。

传承方式

鄂温克族民歌与舞蹈主要通过口头传承和集体表演的方式进行传承。近年来,鄂温克族地区成立了多个民间艺术团体,致力于挖掘、传承和推广鄂温克族民歌与舞蹈。

例如,乌日娜创建的五彩呼伦贝尔少儿合唱团,致力于鄂温克族民歌的传承与保护。

保护措施

为了保护和传承鄂温克族民歌与舞蹈,鄂温克族地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举办各种文化交流活动、成立民间艺术团体等。

例如,《阿罕拜》舞已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鄂温克族叙事民歌也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鄂温克族民歌与舞蹈是该民族文化的瑰宝,展现了鄂温克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精神世界。通过民歌与舞蹈,鄂温克族人民表达了对自然、生活和生命的理解和尊重。为了保护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鄂温克族地区采取了多种措施,确保其得以传承和发扬。

鄂温克族民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

历史渊源:鄂温克族民歌源自其悠久的历史传统,与鄂温克族人民的生活方式、生产劳动和自然环境紧密相连。民歌反映了鄂温克族人民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是他们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文化遗产。

文化背景:鄂温克族民歌体现了鄂温克族的文化特色,包括其独特的音乐风格、歌词内容和演唱方式。民歌的曲调豪放,富有草原和森林的气息,反映了鄂温克族人民的勇敢、质朴和乐观的性格。

鄂温克族舞蹈中的传统乐器包括口弦琴、胡尔、腰铃、火不思、苏尔海、诺仁卡琴和鹿哨等。这些乐器在舞蹈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舞蹈增添了独特的音乐氛围和节奏感。

传统乐器

口弦琴:鄂温克语称为“木库莲”,是一种乐器,通过左手执琴架,右手拨动发声,音量虽小,但能发出细腻、优美的曲调。

胡尔:一种弓拉弦鸣乐器,音色悠扬动听,既能独奏也能伴奏,常用于舞蹈的伴奏音乐。

腰铃:铜制圆球形,内装沙石或铁珠,通过摇动发出声响,常与舞蹈动作相结合,增加节奏感。

火不思:一种弹拨乐器,音色清脆悦耳,适合在森林中演奏,能很好地衬托舞蹈的氛围。

苏尔海:一种吹奏乐器,音色悠扬,常用于表现鄂温克族的音乐特色。

诺仁卡琴:又称草原牛琴,是一种三根钢丝线拉奏的琴,音色独特、悠扬,适合表现牧民的思想感情。

鹿哨:一种拟声工具,用桦木制成,能发出鹿鸣声,常用于模仿动物叫声,增加舞蹈的趣味性。

乐器伴奏方式

口弦琴:演奏者通过左手控制琴架,右手拨动,发出细腻的曲调,常用于表现舞蹈中的抒情部分。

胡尔:作为伴奏乐器,胡尔常与舞蹈动作同步,其悠扬的音色能够衬托出舞蹈的豪放与朴实。

腰铃:舞者将腰铃系在腰间,通过身体的摆动和摇动发出声响,与舞蹈节奏相协调,增强舞蹈的表现力。

火不思:演奏者通过弹拨火不思,发出清脆的音色,常用于表现舞蹈中的欢快与喜悦。

苏尔海:通过吹奏苏尔海,演奏者能够营造出独特的音乐氛围,与舞蹈动作相结合,展现鄂温克族的音乐魅力。

诺仁卡琴:演奏者通过拉奏诺仁卡琴,发出悠扬的琴声,能够充分表达牧民的思想感情,与舞蹈中的情感表达相得益彰。

鹿哨:猎人通过吹鹿哨模仿鹿鸣声,常用于舞等舞蹈中,增加舞蹈的真实感和趣味性。

鄂温克族舞蹈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和机遇。以下是一些关键的策略和方法,旨在促进鄂温克族舞蹈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

传承方式

民间传承:鄂温克族舞蹈主要通过民俗节日和民间活动进行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老艺人的逝世,传统的传承方式面临挑战。

舞台表演:文艺工作者对鄂温克族原生态舞蹈进行提炼和加工,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使鄂温克族舞蹈得以在舞台上展示和传承。

教学传承:部分鄂温克族舞蹈被纳入教学体系,如内蒙古呼伦贝尔艺术学院开设的鄂温克族舞蹈课程,但教学范围和深度仍需扩大。

发展策略

创新与改革: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适当进行创新和改革,使其更加符合现代审美和文化需求。

数字化保存: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建立鄂温克族舞蹈数据库,进行完整的记录和保存,以便于传承和研究。

多元化的传承模式:探索“非遗+研学”、“非遗+民宿”、“非遗+文创”等多种模式,促进鄂温克族舞蹈的传承与创新。

社会参与

支持:应加大对鄂温克族舞蹈传承的支持力度,提供必要的资金和资源,推动鄂温克族舞蹈的保护和传承。

社区参与:鼓励社区成员参与鄂温克族舞蹈的学习和表演,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文化旅游:将鄂温克族舞蹈融入文化旅游,通过旅游活动展示和传播鄂温克族舞蹈,促进文化旅游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