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光饼的来历,它和戚继光的关系

天沁

戚继光光饼是福建省传统的特色小吃,与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了解光饼的来历及其与戚继光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这一传统小吃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

戚继光光饼的来历,它和戚继光的关系

戚继光入闽抗倭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抗倭英雄戚继光率军入闽追歼倭寇。由于连日阴雨,军中无法生火做饭,戚继光便下令烤制一种最简单的小饼,用麻绳串起挂在将士身上充当干粮。

这种做法不仅解决了军中粮食短缺的问题,还因其便捷性和实用性,迅速在戚家军中流行开来。光饼的发明和应用,显示了戚继光在军事后勤方面的创新和智慧。

民间传说的影响

在福建,戚继光光饼的来历有多种民间传说。一种说法是,戚继光在福清抗倭时,因闽地多雨,士兵们在野外无法生火做饭,戚继光便命人仿制北方烧饼,制成了光饼。

另一种说法是,福建百姓为了支援戚家军,制作了各种饼类食物,其中一种是中间带有小孔的咸饼,用麻绳串起来挂在身上,这种饼后来被称为光饼。

这些传说虽然各有差异,但都体现了民间对戚继光的敬仰和对光饼这一军粮的认可。光饼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戚继光抗倭精神的象征。

光饼的制作工艺

光饼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和面、发酵、擀饼、穿孔、烘烤等步骤。传统的制作方法是用高炉木炭火烤制,饼坯贴在炉内壁,炭火烘烤,形成独特的香味和口感。

这种制作工艺不仅简便易行,还能确保光饼在行军作战中的保存和食用。光饼的发明和改进,显示了戚继光不仅在战略上有远见,在战术上也注重细节。

纪念戚继光

光饼因戚继光而得名,后人为了纪念他的抗倭功绩,将这种小饼称为“继光饼”或“光饼”。光饼不仅是对戚继光个人的纪念,更是对戚家军英勇抗倭精神的传承。这种纪念方式不仅在当地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也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地方文化的体现

光饼在福建各地有着不同的吃法和文化内涵。例如,福州的光饼有咸味和甜味两种,而福安的光饼则讲究“铜脸铁底棉花心”。

光饼的地方化反映了福建丰富的饮食文化和地域特色。每一种光饼都有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感,体现了当地人对美食的热爱和对历史的尊重。

现代演变

现代社会中,光饼不仅作为传统小吃存在,还成为了一些地方旅游的特色食品。例如,蓬莱的光饼通过不断的改进和创新,成为当地的旅游名片。

光饼的现代演变显示了其在文化传承和创新方面的活力。通过不断的适应市场需求和时代变化,光饼不仅保持了传统风味,还拓展了其生存空间和市场前景。

戚继光光饼不仅是一种传统小吃,更是戚继光抗倭精神的象征。它的发明和改进不仅解决了军中粮食短缺的问题,还在民间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光饼的现代演变显示了其在文化传承和创新方面的活力,成为了连接历史与现代的重要纽带。

戚继光光饼,又称继光饼,是福建地区的一种传统名点,相传为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所创,作为军粮供士兵食用。以下是戚继光光饼的制作方法和食谱:

制作材料

面粉:250克

酵母粉:3克

牛奶:120克

白芝麻:适量

盐:1/2小匙

白砂糖:15克

猪油(板油):10克

水:适量(约250-300毫升,视面粉吸水性而定)

制作步骤

1. 和面与发酵:将面粉、酵母、盐、小苏打(如果使用)和水混合成光滑面团,盖上保鲜膜进行发酵。发酵时间根据室温而定,一般需要1-2小时,直至面团膨胀至原来的两倍大。

2. 制作饼坯:发酵好的面团取出后,用手揉压排气,分割成若干个小剂子,每个小剂子约重50-60克。将小剂子用手掌按扁,然后用擀面杖或木棰擀成直径约5.5-7.5厘米、厚度约1厘米的圆形饼坯。饼坯中间可用筷子戳一个小洞,以便烤制时热出。

3. 装饰与烤制:在饼坯表面刷上一层薄薄的水,然后撒上白芝麻,用手轻轻按压使芝麻粘牢。预热烤箱至180-200℃,将装饰好的饼坯放入烤箱中层,烤制过程中需注意观察火候,避免烤焦。当饼面呈金黄色、周边略带银白色时即可出炉。

4. 冷却与享用:将烤好的光饼放在晾网上稍微冷却一下,这样口感会更加酥脆。冷却后的光饼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搭配其他食物一起享用。

戚继光是明朝著名的抗倭将领和军事家,他在军事上的成就和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组建和训练“戚家军”

招募新兵:戚继光在浙江招募了以义乌矿工为主体的新兵,组成“戚家军”。

创立“鸳鸯阵”:针对南方多山陵沼泽的地形和倭寇作战的特点,戚继光创造了攻防兼宜的“鸳鸯阵”战术,以12人为一队,长短兵器互助结合,可随地形和战斗需要而不断变化。

抗击倭寇

台州大捷:嘉靖四十年(1561年),戚继光带领戚家军在浙江台州转战一个多月,先后发起九大战役,九战九捷大败倭寇,史称“台州大捷”,基本荡平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福建之战: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戚继光率军在福建横屿、牛田、兴化等地与倭寇作战,取得了重大胜利,基本平定了福建的倭患。

改革军制和后勤保障

创立辎重营:戚继光在蓟州任上,创造性地创设了辎重营,专门用来加强军粮保障,每次载重可供1万人马3天的粮食,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后勤保障能力。

军事著作

戚继光在戎马倥偬中及时总结记录自己领兵打仗、练兵备战的经验,先后写下《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两部军事著作,这些著作流传后世,影响深远,发展了古代军事理论。

戚继光光饼与其他地区的光饼相比,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制作工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历史背景:戚继光光饼起源于明朝嘉靖年间,由抗倭名将戚继光为解决军粮问题而发明。这种光饼最初作为军队的干粮,后来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并成为纪念戚继光的美食。

2. 制作工艺:戚继光光饼的制作工艺独特,采用高炉焙制,饼面金黄透亮,四周边缘银白清爽,底部酥脆,内芯绵软香软,形成“金面、银边、铁底、棉花心”的特点。

3. 食用方式:戚继光光饼不仅作为干粮食用,还被赋予了民俗文化的意义。在福州、宁德等地,光饼成为祭祀祖先和清明节扫墓时的必备供品,体现了人们对先人的怀念。

4. 地域特色:不同地区的光饼在制作方法和口感上各有特色。例如,建瓯光饼以其独特的品质特征和制作工艺而闻名,福安光饼则讲究“铜脸铁底棉花心”,而福清光饼在口感上略胜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