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有什么风俗习俗?大暑节气介绍

天沁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标志着夏季的结束和秋季的开始。它通常在每年的7月22日至24日之间。大暑时节,气温高、湿度大,雷暴和台风频繁,是一年中阳光最猛烈、最炎热的时期。以下是关于大暑节气的详细介绍及其风俗习惯。

大暑有什么风俗习俗?大暑节气介绍

定义和日期

定义: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表示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斗指未,太阳黄经为120°,于公历7月22日—24日交节。

日期:大暑通常在每年的7月22日至24日之间,具体日期会根据太阳黄经的变化略有不同。

气候特点

高温酷热:大暑时节,气温最高,阳光猛烈,是一年中阳光最猛烈、最炎热的时期。

雷暴和台风:大暑是雷阵雨最多的季节,常有大的雷雨出现,台风也频繁影响。

湿热交蒸:大暑时节,湿热交蒸达到顶点,天气闷热,湿度大。

物候现象

腐草为萤:大暑时节,萤火虫卵化而出,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

土润溽暑:天气变得闷热,土壤潮湿,适合水稻等喜水作物的生长。

大雨时行:时常有大的雷雨出现,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喝伏茶

习俗:伏茶是三伏天喝的茶,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药煮成,有清凉祛暑的作用。

历史:这个习俗古时候在很多地方都有,现在在一些地方如温州仍然保留。

晒伏姜

习俗:伏姜是将生姜切片或榨汁后与红糖搅拌在一起,装入容器中蒙上纱布,于太阳下晾晒,充分融合后食用。

功效:伏姜对老寒胃、伤风咳嗽等有奇效,并有温暖保健的功效。

烧伏香

习俗:大暑时节,人们烧香祈福,祈求风调雨顺,百谷丰登。

传统:这种习俗在一些地区接近于中医的灸,用香熏烤特定穴位,治疗多种顽固疾病。

吃仙草

习俗:广东、福建和台湾等地在大暑时节有吃仙草(凉粉草)消暑解毒的习俗。

功效:仙草有神奇的消暑功效,茎叶晒干后可以做成烧仙草,是一种消暑的甜品。

送大暑船

习俗:浙江沿海地区特别是台州有送大暑船的习俗,意义是把“五圣”送出海,送暑保平安。

活动:送大暑船时,伴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表演,最终在大海上点燃,任其沉浮。

吃荔枝、羊肉和米糟

习俗:福建莆田在大暑时节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习俗,称为“过大暑”。

功效:荔枝含有葡萄糖和多种维生素,富有营养价值;羊肉汤具有健腺益气、温补肾阳的功效。

大暑节气是一年中阳光最猛烈、最炎热的时期,气候特征包括高温酷热、雷暴和台风频繁。大暑节气的风俗习惯丰富多彩,包括喝伏茶、晒伏姜、烧伏香、吃仙草、送大暑船以及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等,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农业丰收的期盼。

大暑节气常见的农事活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早稻收获及晚稻插秧:大暑时节,正值双季稻种植地区早稻收获和晚稻插秧的关键时期。农民们需要根据天气变化,灵活安排收割和插秧工作,确保早稻及时收获,晚稻适时栽插,以争取足够的生长期。

2. 灌溉与抗旱:大暑期间,气温高,水分蒸发快,农作物生长需要充足的水分。农民们需要及时进行灌溉,特别是在干旱地区,要确保田间土壤湿度适宜,避免作物因缺水而影响生长。

3. 防涝排涝:大暑节气也是洪涝灾害易发时期,农民们需要做好排涝工作,防止田间积水导致作物受损。

4. 病虫害防治:高温天气下,病虫害容易爆发。农民们需要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杂草和病虫源,喷洒药剂防治病虫害,确保作物健康生长。

5. 施肥:在大暑期间,农作物进入旺盛生长期,需要补充营养。农民们会结合灌溉进行追肥,促进作物生长,但要注意施肥量不宜过大。

6. 果蔬管理:大暑时节,果农们会对果树进行修剪和疏果,减少裂果现象,确保果实品质和产量。

7. 采摘与销售:随着夏季水果和蔬菜的成熟,农民们会进行采摘和销售,以满足市场需求。

大暑节气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标志着夏季的结束。在这个炎热的时节,各地形成了许多独特的饮食习俗,旨在消暑、滋补和祈福。以下是一些大暑节气的饮食习俗:

晒伏姜:在山西、河南、陕西等地,人们会在三伏天将生姜切片或榨汁,加入红糖混合,然后放在阳光下晾晒。伏姜对老寒胃、感冒咳嗽等疾病有奇效,并有保暖保健作用。

饮伏茶:伏茶是由金银花、甘草和夏枯草等十多种中草药煮成的茶水,具有清凉祛暑的功效。在浙江温州一带,大暑时节有饮伏茶的习俗。

喝暑羊:在山东南部地区,大暑这天有喝暑羊(即喝羊肉汤)的风俗。食用热性食物可以祛除暑湿,有益健康。

吃仙草:广东地区在大暑时节有吃仙草的习俗。仙草是一种草本宿根植物,具有消暑解热的功效。

吃凤梨:台湾民间有大暑食用凤梨的传统。人们认为此时的凤梨口感最佳,而且凤梨在闽南语中发音与“旺来”相似,因此也被用作祈求平安吉祥和生意兴隆的象征。

大暑节气适合养生的方法包括:

饮食清淡:以清补为主,推荐食物有绿豆、百合、黄瓜、豆芽、鸭肉等,有助于清热解暑和健脾养胃。

增加苦味食物:适当食用苦瓜、苦菜、苦荞麦等,可以清热、解热、祛暑、消除疲劳。

饮用伏茶:伏茶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中草药煮成,具有清凉祛暑的功效。

晒伏姜:将生姜切片或榨汁后与红糖混合,放在阳光下晾晒,对老寒胃、感冒咳嗽等有奇效。

泡脚养生:睡前用热水泡脚,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加速湿出,提高睡眠质量。

适当运动:在早晚温度较低时进行散步、太极拳、瑜伽等强度不大的活动,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大汗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