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赛佤族拉祜族傈傈族德昂族乡的农村建设

天沁

军赛佤族拉祜族傈僳族德昂族乡(简称“军赛乡”)位于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乡镇。近年来,军赛乡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以下是对军赛乡农村建设的详细介绍。

军赛佤族拉祜族傈傈族德昂族乡的农村建设

基础设施改善

军赛乡通过实施多个基础设施项目,显著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截止2024年,共投资150万元,完成了湾子田、食堂、一队、忙碑、岔路、红岩等自然村的硬板路建设5.6公里,扶持橡胶产业250亩、核桃产业1060亩、养殖大户5户。还组建了产业协会7个、理事会42个、农民文艺宣传队1支,完成了新农村总体建设规划18个自然村。

这些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不仅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质量,还为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医疗卫生发展

军赛乡卫生院占地面积6500平方米,设有医疗门诊、防保室、辅助诊断室等,配备了多种医疗设备,开展疾病预防、妇女和儿童保健、常见病和多发病诊治等工作。计划生育服务所也配备了相应的设备和人员,主要开展计划生育手术和相关咨询服务。

医疗卫生设施的完善,提高了村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特别是在偏远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这种改善尤为重要。

道路硬化

军赛乡通过投资硬板路建设,显著改善了乡村道路的通行条件。截止2024年,已完成5.6公里的道路硬化,覆盖多个自然村。道路硬化的实施,不仅方便了村民的出行,也为农产品运输和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环境整治

军赛乡通过实施环境整治项目,提升了村庄的整体环境。例如,红岩自然村通过签订《新时代文明公约》,建立“收信小广场”“民族团结书屋”等阵地,开展文化和议事活动,提升了村庄的文明卫生水平。

环境整治不仅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还增强了村民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和社会和谐。

橡胶和核桃产业

军赛乡通过扶持橡胶产业和核桃产业,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截止2024年,已扶持橡胶产业250亩、核桃产业1060亩。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增加了村民的收入,还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特色产业

军赛乡还发展了林下重楼、草果、酸蜂等种产业,并引导合作发展野山羊、生态牛、野山鸡等特色畜牧产业,打造特色农特产品初加工。特色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不仅丰富了农村经济结构,还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强了农村经济的竞争力。

文化活动

军赛乡通过开展“民族团结我来讲”“民族舞蹈我来跳”等活动,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还促进了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巩固了共同团结奋斗的基础。

社会治理

军赛乡通过“协商在基层”议事会议,探索了跨行政区域混居的边境村寨乡村社会治理的新机制,提升了社会治理水平。这种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不仅提高了村庄的治理效率,还为其他民族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军赛乡在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产业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通过实施多个项目和活动,显著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增强了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这些成就为军赛乡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军赛佤族拉祜族傈僳族德昂族乡的主要农村建设项目包括:

1. 基础设施建设:

道路硬化:完成了湾子田、食堂、一队、忙碑、岔路、红岩等自然村的硬板路建设,总长度达5.6公里。

人居环境提升:在红岩自然村等地实施了道路硬化、路灯亮化、村庄美化、垃圾污水统一处理、厕所标准化改造等项目,显著提升了人居环境。

2. 产业发展:

特色农业:扶持橡胶、核桃、澳洲坚果等产业的发展,建设了多个农业示范园区。例如,红岩自然村推进了坝区标准化冬春蔬菜生产示范园建设,巩固提升了橡胶、坚果、蔬菜等传统产业。

乡村旅游:依托南汀河等自然资源,发展生态旅游项目,如漂流、沙滩露营、渔家垂钓等,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3. 文化与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在红岩自然村等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活动,建立了“民族团结书屋”“政协协商文化长廊”等阵地,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谐。

文化活动:组织“阿数瑟”山歌会等文化活动,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增强了村民的文明意识和凝聚力。

4. 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实施“绿美村庄”等项目,推进村庄绿化美化,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5. 公共服务设施:

医疗设施:在乡卫生院和计划生育服务所配备了医疗设备和人员,提供了基本的医疗服务和计划生育服务。

教育与培训:通过“新时代农民传习所”等平台,开展政策、法律、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

农村建设项目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和农产品加工,农村建设项目为农民提供了多元化的就业机会。例如,发展乡村旅游、农业科技和农村电商等领域,使农民可以获得更多的收入来源,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2.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建设项目注重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包括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方面的建设。这些改善不仅方便了农民的出行和生活,也进一步推动了农村地区的发展,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和人才。

3.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建设项目致力于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通过拓宽城乡交通、促进教育资源共享和医疗卫生体系的整合,农村地区逐渐融入城市化进程,农民享受到了更多的公共服务。

4. 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建设项目以促进农业现代化为目标,推动技术创新和农业科学发展。通过科技的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农民利益得到了进一步保障。

5. 提升农村居民生活品质:农村建设项目注重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通过建设美丽乡村、改善农民住房条件等措施,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和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

6. 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农村建设项目注重发展乡村旅游,通过保护传统文化和自然景观,吸引游客前来观光和消费。乡村旅游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就业机会,提升了农民收入。

7. 推动农村金融服务:农村建设项目倡导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金融支持和便利,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生产和经营活动。

8. 促进农村社会结构的重构:农村建设项目使得农村社会结构得到改善,增加了农村社会中的中产阶层和创业者,推动了农村社会结构的多元化,带动了农村产业的发展。

9. 提升农村治理能力:农村建设项目在改善农村治理能力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提升了农村基层治理水平,增强了农村基层的治理能力,促进了农村社会文明的进步。

军赛佤族拉祜族傈僳族德昂族乡在农村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功,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案例:

1. 酒房坡自然村的发展:

背景:酒房坡自然村曾是一个落后的村寨,20多年前主要依靠农业生产,生活条件艰苦。

发展过程:在县民宗部门和军赛民族乡党委的支持下,村民们搬迁到新的安居点,投资250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文化活动室、公厕等。村民们在村党组织的带领下,发展了澳洲坚果、香蕉、咖啡等新兴产业,并有青年外出务工。

成果:如今,酒房坡自然村村寨环境优美,产业兴旺,2023年末农村经济收入达700多万元,外出务工人员超过30人,村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2. 红岩自然村的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

背景:红岩自然村地处镇康、耿马、永德三县交界,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村寨,主要民族包括德昂族、佤族、拉祜族等。

发展过程:通过实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活动,红岩自然村在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提升、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村里建立了“收信小广场”“民族团结书屋”等阵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和议事活动。

成果:红岩自然村先后被命名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自然村”和“全国民族特色聚居村”,2023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038元,村民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3. 乡村旅游与文化传承:

背景:军赛佤族拉祜族傈僳族德昂族乡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文化优势,积极发展乡村旅游。

发展过程:通过成立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开发了漂流、露营、垂钓、采摘等项目,并大力发展农家乐,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村里还创作了以民族团结、民族文化为主题的墙体画,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成果: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增长,村民的收入显著提高,乡村环境也得到了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