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当地文化骄傲的上党梆子名家都有哪些

天沁

上党梆子作为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拥有众多杰出的表演艺术家。这些艺术家在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在舞台上取得了显著成就,还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以下是一些令当地文化骄傲的上党梆子名家及其相关信息。

令当地文化骄傲的上党梆子名家都有哪些

基本信息

陈素琴,1972年生于山西,国家一级演员,主攻青衣、小旦。她是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山西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晋城市戏剧家协会主席,现任山西省晋城市上党梆子传习所所长。

艺术成就

陈素琴是上党梆子新一代领军人物,曾获第十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等多个奖项。她创排并主演的现代戏《太行娘亲》获得了空前成功,带领剧团走向全国。

代表作品

《风雨行宫》《陈圆圆》《西沟女儿》《深山腊梅》《程颢书院》《太行娘亲》等。

基本信息

杜建萍,1976年生于山西,国家一级演员,主攻青衣、小旦。她现任高平市上党梆子剧团团长,曾获第二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艺术成就

杜建萍是近年来上党梆子新生代演员中的佼佼者,她的唱腔甜美圆润,表演细腻,深受观众喜爱。

代表作品

《吴汉杀妻》《秦香莲》《三娘教子》《柴夫人》《大登殿》《六尺巷》《金钗案》《长平绣娘》等。

基本信息

吴国华,1958年生于山西,国家一级演员,主攻青衣、小旦。她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晋城市剧协主席,现任山西省上党戏剧院副院长。

艺术成就

吴国华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党梆子代表性传承人,曾获第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等多个奖项。她在三十余年的舞台生涯中,扮演了众多经典角色。

代表作品

《抬花轿》《金水桥》《初定中原》《杀惜》《三关排宴》《赵树理》《千秋长平》等。

基本信息

张爱珍,1959年生于山西,国家一级演员,主攻青衣、小旦。她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晋城市上党梆子青年团二级演员,曾获中国戏剧第九届“梅花奖”。

艺术成就

张爱珍被誉为“上党梆子一绝”,她的唱腔婉转动听,表演细腻,深受观众喜爱。她创立了“爱珍腔”,拓宽了上党梆子唱腔的表现力。

代表作品

《藏舟》《皮秀英打虎》《姊妹易嫁》《双凤冤》《秦香莲》《走出大山》等。

基本信息

张保平,1960年生于山西,国家一级演员,主攻须生。他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晋城市剧协副主席,现任晋城市上党梆子剧团团长。

艺术成就

张保平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党梆子代表性传承人,曾获第十六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等多个奖项。他的唱腔刚柔相济,表演细腻。

代表作品

《三关排宴》《法门寺》《潘杨讼》《秦香莲》《打金枝》《杀妻》《杀惜》《杀庙》等。

基本信息

郭孝明,1960年生于山西,国家一级演员,主攻文武须生。他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党梆子代表性传承人。

艺术成就

郭孝明在表演和唱腔上继承了郭金顺的风格,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表演风格。他在文化部戏曲“金三角”汇演中优秀表演奖获得者。

代表作品

《收书》《雁门关》《三关排宴》《吴起平乱》《走出大山》《血溅乌纱》、戏曲电影片《斩花堂》等。

上党梆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众多杰出的表演艺术家。这些艺术家在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在舞台上取得了显著成就,还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他们的表演艺术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为上党梆子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上党梆子是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流行于山西东南部。它以演唱梆子腔为主,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卷戏,俗称“昆梆罗卷黄”。以下是部分经典剧目:

1. 《三关排宴》:讲述了杨家将忠心为国的故事,突出了佘太君大义灭亲的英雄形象。

2. 《杀妻》:讲述了吴汉在母亲以死相逼下,无奈杀妻投刘的故事,展现了家国情怀与个人情感的冲突。

3. 《皮秀英打虎》:讲述了皮秀英智勇打虎的故事,体现了女性的智慧和勇敢。

4. 《金水桥》:讲述了秦英因打死太师而被皇帝赦免的故事,反映了权力与正义的较量。

5. 《天波楼》:讲述了杨六郎为保护杨家威风而与奸臣斗争的故事,展现了杨家将的忠诚与勇敢。

6. 《大赐福》:讲述了郭得平因偷油而最终化身的故事,体现了善恶有报的道理。

7. 《柴夫人》:讲述了岳飞与梁王柴桂比武的故事,展现了岳飞的英勇与柴桂的忠诚。

8. 《秦香莲》:讲述了陈世美进京赴试中状元后拒不相认妻子的故事,反映了包拯的公正与陈世美的悲剧。

9. 《闯幽州》:讲述了杨继业率领七郎八虎智闯幽州敌营的故事,展现了杨家将的英雄气概。

10. 《董家岭》:讲述了杨延景保护赵德芳赴宴的故事,展现了杨家将的忠诚与智慧。

上党梆子的起源时间主要集中在明末清初,有说法认为它形成于泽州府(今山西晋城),也有说法认为它发源于长子一带。

上党梆子与其他梆子剧种的主要区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声腔组成:上党梆子独特地融合了梆子、昆曲、罗罗腔、卷戏和皮簧五种声腔,而其他梆子剧种如蒲剧、晋剧、北路梆子等,主要以梆子腔为主,声腔组成相对单一。

2. 形成历史与地域:上党梆子起源于明末清初,形成于山西省的泽州府(今晋城)和潞安府(今长治),其发展过程中受到蒲剧等地方剧种的影响,但与省内其他梆子剧种有显著差异。

3. 艺术风格:上党梆子的音乐和表演风格高亢激越、粗犷豪放,侧重于唱念工夫,反映了上党地区人民崇尚英雄、正义的审美情趣。相比之下,其他梆子剧种的艺术风格可能更加多样化。

4. 剧目内容:上党梆子的传统剧目多表现古代英雄、忠臣良将等题材,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如《闯幽州》、《雁门关》、《三关排宴》等。其他梆子剧种的剧目内容可能有所不同,反映各自地区的文化和历史。

5. 流派与传承:上党梆子形成了“泽府”和“潞府”两大流派,各具特色,分别流行于不同的地区。这种流派的形成与传承方式在其他梆子剧种中可能不常见。

6. 伴奏乐队:上党梆子的伴奏乐队以演出梆戏的编制阵容为基本队伍,根据不同声腔的需要进行调整。这种灵活的伴奏方式在其他梆子剧种中可能较为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