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详解:佛教二十诸天有哪些

天沁

佛教中的“二十诸天”是佛教文化中的一部分,这些天神原本是古印度神话中的角色,后被纳入佛教神祇系统,成为护持佛法的护法神。以下是对佛教二十诸天的详细介绍。

佛教文化详解:佛教二十诸天有哪些

大梵天

大梵天是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的创造之神,佛教中他是释迦牟尼的护法神,位于诸天之首。他的形象通常为中年帝王,手持白拂子或莲花。大梵天在佛教中象征清净和离欲,他的形象和职能反映了佛教对宇宙创造和秩序的重视。

帝释天

帝释天是能天帝,居住在须弥山顶的善见城,是忉利天的主。他的形象常被塑为少年帝王,男作女相。帝释天在佛教中象征智慧和权力,他的角色和保护职责强调了佛教对道德和智慧的追求。

多闻天王

多闻天王是四大天王之一,守护北俱芦洲,手持宝伞,象征财富和福德。多闻天王的形象和职能反映了佛教对财富和福德的重视,同时也保护众生免受邪恶侵扰。

持国天王

持国天王守护东胜神洲,手持琵琶,象征慈悲和保护。持国天王的形象和职能强调了佛教对慈悲和保护的追求,反映了佛教对社会和谐的追求。

增长天王

增长天王守护南瞻部洲,手握慧剑,象征增长和传令。增长天王的形象和职能反映了佛教对增长和智慧的关注,同时也保护正法不受侵犯。

广目天王

广目天王守护西牛贺洲,手缠螭龙,象征观察和保护。广目天王的形象和职能强调了佛教对观察和保护的重视,反映了佛教对世间万象的关照。

古代印度神话

二十诸天原本是古印度神话中的二十位天神,司职罚恶护善。这些神话人物在佛教中被吸收和改造,成为护持佛法的护法神,体现了佛教对传统文化的融合和创新。

佛教的包容性

佛教将古代印度神话中的天神纳入自己的神祇系统,体现了佛教的包容性和适应性。这种包容性使得佛教能够吸收各种文化元素,丰富自身的神学体系。

造像艺术

在佛教艺术中,二十诸天常被塑造成各种形象,如帝王、武将等,具有生动的表情和姿态。这些造像不仅展示了佛教艺术的高超技艺,也反映了佛教对诸天形象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塑造。

文化融合

佛教艺术中将古代印度神话中的天神与中国传统人物形象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汉化佛教艺术。这种文化融合不仅丰富了佛教艺术的表现形式,也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宗教影响

佛教二十诸天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宗教意义,许多信徒通过供奉和礼敬诸天来祈求平安和幸福。这种宗教影响体现了佛教在现代社会中的持续魅力和生命力。

文化传承

佛教二十诸天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影响了中国的艺术、文学和社会生活。这种文化传承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资源。

佛教二十诸天是佛教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天神原本是古印度神话中的角色,后被纳入佛教神祇系统,成为护持佛法的护法神。他们在佛教艺术中的表现和文化影响,体现了佛教的包容性和适应性,同时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

佛教二十诸天是佛教中重要的护法天神,各自拥有独特的身份和职责。以下是关于佛教二十诸天的身份和职责的详细说明:

1. 大梵天:大梵天是色界初禅天的天主,被认为是世界的创造者,地位相当于中国的盘古。在佛教中,大梵天是释迦牟尼的护法神,位于“诸天”之首。其形象通常为一中年帝王像,侍立于释迦牟尼身边,常持白拂子或莲花。

2. 帝释天:帝释天全名为释提桓因陀罗,意为“能天帝”。他居住在六欲天第二重须弥山顶中央的善见城里,是忉利天之主。在中国寺庙里,帝释天的形象常被塑为男作女相的少年帝王像。

3. 多闻天王:多闻天王为佛教护法之大神,原为古代印度婆罗门教、印度教中的财神。在中国大乘佛教寺院“天王殿”中的伽蓝,一般身绿色,穿甲胄,右手持慧伞左手握持神鼠——吐宝鼠。

4. 持国天王:持国天王意为慈悲为怀,保护众生,护持国土。在大乘佛教寺院“天王殿”中,形态身为白色,穿甲胄,手持琵琶或阮琴。

5. 增长天王:增长天王为佛教护法四大尊天王之一,身像常见为青色,穿甲胄,手握慧剑,以保护正法不受侵犯。

6. 广目天王:广目天王能以净天眼随时观察三千大千世界,护持众生。在中国大乘寺院“天王殿”中通常见到时尊身为红色,穿甲胄,手握一条螭龙。

7. 阿修罗天:阿修罗天是冥界酆都之帝,十殿阎罗之主,密教把阿修罗天金刚密迹作为护世八方天之一的东方守护法神。

8. 大自在天:大自在天是印度教所崇奉创造宇宙之最高主神,佛教视之为色界顶色究竟天之主。

9. 散脂大将:散脂大将是北方毗沙门天王的八大将之一,统领二十八部众,巡行世间,赏罚善恶。

10. 大辩才天:大辩才天是印度教及佛教天神,因其能言善辩,又称辩才天、大辩才功德天,为主智慧、辩才、福德之天神。

11. 大功德天:大功德天即吉祥天女,是毗湿奴大神的妻子、爱神的母亲。

12. 韦驮天神:韦驮天神是佛教护法天神,直译意为“阴天”,是南天王部下八将军之一,受佛嘱托,保护出家人,护持佛法。

13. 坚牢地神:坚牢地神意为坚牢如大地,故名坚牢地神,又名“地天”。她的职责是保护大地及地上一切植物免受灾害。

14. 菩提树神:菩提树神即守护菩提树之天女,菩提树在释迦成佛之前就守护在他身旁,是最早的佛教护法神。

15. 鬼子母:鬼子母亦作欢喜母,爱子母,佛教护法神。在中国民间将她当作送子娘娘供奉。

16. 摩利支天:摩利支天意为“光”、“阳焰”,具有隐形的神通,能救人于厄难。

17. 日宫天子:日宫天子源于古印度神话中的太阳神苏利耶,作为佛教护法神,又称日天、日天子、日宫天子。

18. 月宫天子:月宫天子又叫月天子、月天、大白光神、野兔形神、宝吉祥等,住于月宫中。

19. 娑竭龙王:娑竭龙王意为“咸海之龙”,在中国佛寺中,常被塑成身穿帝王服的龙王像。

20. 阎摩罗王:阎摩罗王意为“缚”,缚有罪之人,阎罗本为古印度神话中的管理阴间之王。

佛教二十诸天与道教神仙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所属宗教派系不同:

佛教二十诸天属于佛教,是佛教中重要的护法天神,源自古印度神话,后被纳入佛教神祇系统。

道教神仙则属于道教,是道教信仰中的超自然存在,通过修炼得道而成仙。

2. 来源和性质不同:

佛教二十诸天主要源自古印度神话中的天神,如大梵天、帝释天等,这些天神在佛教中被赋予护持佛法的职责。

道教神仙则包括先天自然之神(如三清)和后天修炼得道之人(如八仙),强调通过修炼达到长生不死。

3. 能力和职责不同:

佛教二十诸天各自具有不同的神通和职责,如大梵天为色界初禅天之主,帝释天为忉利天之主,主要负责保护佛法和众生。

道教神仙的能力和职责更为广泛,涵盖掌管自然现象(如风神、雨神)、守护特定领域(如三清掌管宇宙秩序)以及帮助信众达成愿望等。

4. 地位和追求目标不同:

佛教二十诸天在佛教中属于护法神,虽然地位崇高,但并非最高存在,佛教的最高追求是涅槃和解脱。

道教神仙中,三清为最高神,追求的是维护天界和人间的和谐,而其他神仙则追求长生不老和超脱世俗。

5. 文化融合与影响:

佛教二十诸天在传入中国后,逐渐与本土文化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神祇系统,如帝释天常被塑造成少年帝王像,兼具男女相。

道教神仙则吸收了多种文化元素,包括民间信仰和佛教影响,形成了复杂而多样的神仙谱系,如八仙故事广为流传,深受民众喜爱。

在佛教寺庙中,二十诸天通常供奉于大雄宝殿的东西两侧,按照特定的次序排列,以彰显其在佛教中的重要地位。以下是关于佛教二十诸天的供奉方式:

佛教二十诸天的供奉方式

大雄宝殿供奉:大部分佛教寺院的大雄宝殿里,按照《斋天科仪》,都会供奉二十四诸天或二十诸天的塑像。不同历史时期的寺院或佛教石窟中,供奉的护法天神略有差别,但大体相同。

供奉次序:二十诸天的供奉次序通常是:功德天、辩才天、大梵天王、帝释天、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日天、月天、金刚密迹力士、摩醯首罗天、散脂大将、韦驮天、坚牢地神、菩提树神、鬼子母、摩利支天、娑竭罗龙王、阎魔罗王。

斋天法会与供奉的意义

斋天法会:佛教寺院每年农历正月初九举行斋天法会,诵经礼忏,施设净食,供养十方三宝及护世诸天,以感恩诸天护持正法,祈愿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供奉的意义:供奉二十诸天不仅是对佛教护法神的尊敬,也是希望通过修行和供养,积累福报,消除业障,获得内心的清净与安宁。